帆船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帆船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最火为国产印机制造企业把脉

发布时间:2021-09-30 07:43:10 阅读: 来源:帆船厂家

为国产印机制造企业把脉

很好,现在终于有人提出要向中国的印机行业进言了!回首往事,中国的印企因为没有自我发展能力,所以技术改造只能由上面“恩赐”,给你多少钱,给你什么机器,你只能接受;中国的印企,因为不能参加国际竞争,只能以服从政治和计划作为生产目标,印机厂满足的是印企在机器数量上的要求。中国的印企因为种种因素,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中,优先选择的是“下里巴人”,没有自身的质量追求动力,所以对印机厂也无质量的挑剔。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中国的印企要进入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开始追求生产“精品”了。近几年,国外的印机像潮水般涌进中国,就连像高额进口税费这种最具威力的“闸门”在面对这股进口洪流时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最具抗衡能力的主力军——中国印机业,则是“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往事固然不堪回首,但未来却未必黑暗,关键是“观念必须纠正,症结必须抓准”。

怎么保护民族工业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印企像中国印企这样为进口印机付出如此高昂的税费代价。虽然由于加入WTO,关税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如果加入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且用于固定资产无抵扣),进口一台印机的综合税费也在30%左右。据反映,主张高额税费的呼声主要来自国内几个有限的说得上话的大型印机企业,主要理由是“保护民族(印机)工业”,希望用“别无选择”来使印企就范。的确,在一段时期,某大型印机厂确实“门庭若市”,甚至购买单色胶印机都要走后门。但是,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中国的印机制造企业造了十多年的四色机,至今都不能进入国内的中型印企。

民族工业应当保护,问题是怎么保护,上海申威达切纸机的发展就使中国的印企看到了希望。笔者所在的企业四年前购进了一台申威达全张切纸机,无论在功能上、精度上都与进口包装袋产生的广泛影响机不相上下,而且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故障。在笔者的记忆中,我厂从来都没有主动要求该厂来做售后服务,有这样好的国产切纸机,印企为什么非要买进口切纸机?

所以,依靠“管、卡、压”的方式去保护“民族(印机)工业”,只能把民族(印机)工业惯成“花花公子”,惯成“纨绔子弟”,步前清八旗子弟的后尘。

什么是真正的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发展?以笔者陋见,那就是做“精”,而不是做“大”。“发展”是品牌的发展,而不是规模的发展。首先是品牌,然后才是规模。在相当长的一表现出强者恒强段时间内,我们对发展的认识是国外有的我们也要有。这个观念并不错,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有”,应当是有用的“有”,而不是有没用的“有”。再以四色机为例,笔者见过一台国产四色机,自安装以后的一年多就几乎没怎么生产。笔者也曾在这台机器上做过努力,但真是“三天打鱼,两天补”,“感冒天天有,没有一处不是病”,是不是操作者有问题?相同的人去开罗兰704,产量、质量都令人满意。

还以切纸机为例,申威达切纸机的规格有对开、全张,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全有,功能从比较简单到当代最先进的,这就做出了切纸机的“精品”,成了“切纸机”的“精”。如果能在不长的时间开发出“切纸系统”,这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切纸机企业有什么区别?用这种思路发展起来的申威达担当起“中国第一刀”的殊荣,其名不虚。

对印机企业说几句

概言之,印机企业也要“以人为本”,即以印企之需为需,怎么讲?举例证之。

1.印刷企业的市场就是印机企业的市场

若干年前,笔者从印刷市场的行情分析,向内地某印机企业进言:平张纸单咬口双面薄纸(50g以下)印刷的市场会有发展,它适用于教辅、工具书等的生产,特别适用中国学生用书的消费。如果将双面单色船型改进为双面双色或双面多色的BB型,应当适应市场需求。但该企业没有采纳。而不久之后,日本秋山的单咬口双面印刷机就进入中国。据说上海某印机厂已生产出BB型双面双色机,它们都特别适用于薄型纸的双面印刷。

目前国内包装印刷品还未达到都必须使用罗兰印刷机和海德堡印刷机生产的地步,能不能将05型双色机发展成多色机?这样的机器专用于大量的低档包装产品的生产,估计在中国还有市场,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也不会小。

2.切忌形似而神离

借鉴他山之石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如何借”和“借什么”。我们很多印机企业都学了个“形似而神离”。国外时兴机组式多色机,我们也去造机组式多色机,结果,对印刷精度有影响的真空输纸、气动侧规不学,反而对套印精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人家用酒精润版,我们也用,但是润版液的自动控制技术不采用,造成水墨平衡更困难。某国际知名品牌的机组式印刷机从不联机调试,但现场拼装后100%合格。而我们的一些印机精细化工是现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1,“配装”在整机中占有相当比例,非经本厂调试生产不能出厂,这种没有可靠性而言的“有”不如没有。

3.小处不可随便

以目前中国印机企业的实力,难道真的不能进入世界前列?笔者以为不然,申威达切纸机可以佐证。但我们相当多的印机企业在“小处”方面过于“随便”,以致“因小失大”。例如:

①铸造质量十分差。相当多的印机厂委外铸造。由于属于高污染行业,铸造厂往往设在经济技术欠发达地区,加上盲目的价格竞争,偷工减料之风盛行,印机厂又把关不严,致使国产印机上铸件损坏率特别高。笔者曾经采办一台国产印机,在装版时必须撬开一个压版,那个撬杠插入的插口,易损坏程度令人咋舌。

②国产印刷的叼牙寿命短。这是笔者的切身体会,难道提高叼牙寿命非常困难?许多打着进口旗号的叼牙膺品就是中国造,但我们的印机厂使用的叼牙连这种都不如。

③漏油更是国产印机的痼疾。国外印机之所以不漏油(至少5年以上,甚至可达10年),不外乎密封条的形状科学和寿命长。学习形状很方便,寿命的关键也就是少用假冒伪劣的原材料,要达到这两条都不困难,关键是我们认不认真学。笔者认为日本秋山公司的态度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实在不能控制好的漏油点就加个收集器和导油管,让它不乱淌;随机配上本机专用的油盘(设计比较合理的),将废油收集起来,这不就解决了漏油问题?

④违背科学的事干不得。笔者未经调查证实的“途说”:世界某知名印机的墙板要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如海边)放置六个月以上,为的是确保金属的稳定性,使加工后的精度不会发生连检测都很难发现的变化。世界著名的薄纸(最薄可达22g纸)轮转印刷机制造商英国Timson公司制造周期要达到12~14个月。这其中固然有其规模不十分大的因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外企业按规律办事、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精神。

⑤关键之处要当“关键”。一台印机(含装订机械)只有少数部位是关键所在,一定要把这些当成“关键”来抓,否则就成了水桶围板中最短的一块,导致整体水平的下降。笔者所在企业有MBO折页机,该机器最关键的零件就是最长的一组折辊,这组折辊已使用了近15~16年。近年,考虑到该机比较老,没有使用进口件维修,就委托国内折页机零件加工的老企业仿制了一组,结果发现“新不如旧”。主要表现为折辊的钢性不够。其实这不外是热处理和材料选择上的问题,这两项在国内都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做好的。

4.既要瞻前更要顾后

国内绝大数印机企业“瞻前”蛮有积极性,“顾后”普遍显得有些不足。“顾后”不仅仅是做好售后服务,让机器转起来的问题,还有一个用新技术去提高、改进、改善老设备的问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北大方正在这一方面就是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之一。笔者所在单位数年前购进方正的印前处理系统(目前为CTF,将扩展成CTP),订购时,该公司的软件功能不十分强大,在充分听取用户意见后,方正研发机构——方正科学院很快就改善了该软件,使其充分满足用了户需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每发现一个问题,只要得到反馈,他们总有技术人员在跟进。近来,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方正又承诺:将会用更新的技术来完善我们现有装备,对这样的供应商,我们还会埋怨什么呢?

5.最先进的要学,更要学实用的

世界印刷业在发展,印机制造业当然要随着发展,所以中国印机制造分别作出相应的变形(例如:凹凸盘)业瞄准世界最新的先进技术加以学习采用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忘了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一个社会需求跨度非常大的国家,我们的产品需要适应多个社会阶层,多个消费能力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的产品需要有最先进的设备,也需要有中等先进的,甚至还需要有不那么先进但很实用的设备。举例来说,现在世界上有能每分钟做精装书壳80~100个、适应各种材料(纸、革、绸等等)的全自动制壳机,但现在第二世界也还有不少的半自动的制壳机、上封机在使用,中国就不需要么?对于这样的机器,我们就不能仿制、引进?眼睛为什么非要盯着“全自动”?这种机器的市场可能比“全自动”更大。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印机企业只要多到印刷企业去“采采风”,就会有许多新的实用机械应运而生,我们的印机企业也一定会做得更大。(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 周易汉)

转载自: 《印刷杂志》

肾虚头晕耳鸣怎么办
肾虚头晕耳鸣怎么办
肾虚头晕耳鸣怎么办
肾虚头晕耳鸣怎么办